学科介绍

学科方向简介

学科方向1:湖湘中医学术传承与经方应用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喻嵘,女,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政治素养高、师德师风良好。

先后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终审专家;先后获教育部第十届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奖。先后为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及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领军人才,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群体、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学术方向带头人。现为中医学国家与省级一流专业负责人、湖南省中医学国家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基础方向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中医方证研究转化医学重点实验主任。

先后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慢病管理分会、中医临床思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学会经典与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先后主持国家及部省级科研及教研课题35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及青年项目7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分课题2项,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1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湖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省厅级重点项目6项等。

先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项,其中第一完成人4项,主持获得国家级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参与获得教育部及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等。第一完成人获得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

已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源刊35篇,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130余篇。主编副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9部,主编出版著作7部。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后4名。

代表性成果:

1)基于“虚毒瘀”核心病机的2型糖尿病并发症理论创新与应用基础研究,2023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2型糖尿病"虚、毒、瘀"病机实质及滋阴益气活血解毒法的干预作用,2010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2型糖尿病肾病“毒损肾络”病机实质及滋阴益气活血解毒法的干预,2017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代表性研究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基金创新研究重点支持项目,U21A20411,基于多组学和菌药互作研究糖尿病肾病“肠-肾”轴调控机制及“脾不散精、毒损肾络”论治中药的干预作用,2022-012025-12260万元(直接经费)。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82074400, 糖尿病心肌病“肠道菌群—心肌”轴调控机制及基于“脾不散精、毒损心络”论治中药的干预作用2021-012024-1255万元(直接经费)。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573956,基于内质网应激—自噬稳态失衡研究糖尿病心肌病“毒损心络”病理机制及滋阴益气活血解毒法的干预作用,2016.01-2019.12,经费:74.34万元。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3753,基于内质网应激的miRNAs调控研究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毒损肾络”病理机制及滋阴益气活血解毒法的干预作用,2013.01-2016.12,经费:72万元。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973749,从Wnt和胰岛素信号的对话研究“虚、毒、瘀”病机与糖尿病肾病系膜细胞增殖相关及中药的干预机制, 2010.01-2012.12,经费:31万元,结题,主持。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0400604,滋阴益气活血解毒法调控炎症分子网络改善MKR转基因鼠2型糖尿病的研究,2005.01-2007.12,经费:18万元。结题,主持。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主要内容、特色:以湖湘医学名家学术思想为指导,系统整理了湖湘历代名医医案,深入开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整理和湖湘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整理和科学实验。围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开展了基于血管生理病理基础的中医药防治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展了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损伤机制及中医药的治疗作用研究。

主要突破:通过对湖湘中医文化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创立了为《中医医案学》《历代名医医案选读》课程体系,为国内首创。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较为完善地构建了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基于肝病及血管生理病理基础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国内首次培育建立了良好的MKR转基因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小鼠模型;探索基于中医“瘀血阻滞”的关键病机理论,创新性地开展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虚、毒、瘀”中医关键病机、肝病“湿、热、浊、毒”、心脑血管疾病“气虚血瘀”病机的科学内涵研究,提出了“扶正祛邪”的防治理论以及滋阴益气、活血解毒、清热解毒化浊立法组方的治疗方法。


学科方向2:四诊信息规范与病证诊断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胡志希,男,医学博士、二级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优秀工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湖南省实践教学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湖南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先进个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中医诊断学核心课程联盟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精品课程《中医诊断学》负责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诊断学》负责人,国家级首批金课《中医诊断学》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负责人,国家级第二批金课《中医诊断学》线上课程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

胡志希教授主要从事慢性心衰病证诊断规范及发病机制与生物学基础研究。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包括国自然面上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1项、省自然面上项目4项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篇。主编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4本、副主编10本,主编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诊断学》,主编《中医治疗方法学》《中医证候学》《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中医望诊临床图解》《跟濒湖脉学学诊脉》《中医诊断从入门到精通》《中医舌诊从入门到精通》《从基础到临床中医案例》《临证方悟》《名师悟道》《国医大师验方集》等著作20多部。团队在研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培养博士生22名,硕士生70余人。

近年来胡志希教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排名第1)、三等奖4项(排名第1),获湖南省自然科学成果三等奖2项(排名第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3项(排名第1),湖南省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学会科研成果一等奖6项(排名第1)、二等奖1项(排名第1)、三等奖1项(排名第1)。

代表性成果:

1)中医诊断标准与辨证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应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级学会一等奖,2023

2)中医病证诊断规范的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家级学会一等奖,2023

3)中医心病证候---分子表型精准诊疗20年研究与实践,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国家级学会三等奖,2023

代表性研究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82274412,基于miR-155调控巨细胞极化探讨心肌缺血型心衰心肌纤维化病理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起止年月:2023.01-2026.12,资助金额:49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81774208基于TGF-β/Smad通路探讨高血压心衰证候本质及心肾纤维化机制,起止年月:2018.01-2021.12,资助金额:55万元。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诊断学。

4)国家973计划中医证候临床辨证的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合作项目,项目批准号:2014CB542901,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证依据诊断效能评估与验证研究,起止年月:2016.10-2017.12,资助金额:7.5万元。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主要内容、特色:本方向研究人员的工作主要围绕中医现代化展开,内容涵盖四诊客观化与计量诊断、辨证微观化与证候基础、病证规范化与诊断标准、中医信息化与智能诊断以及专科病核心证候与方证对应的五个关键领域。致力于四诊相关仪器的研发经验,将四诊图像、信号波形进行多模态机器学习融合,构建中医计量诊断体系;基于现代生物技术、诊断新技术的融合和创新,建立适合中医评价、可量化的新指标体系;深入规范中医病证,开展病证联合计量诊断、证素组合、方证对应研究,制定证候诊断标准及专家共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等技术提升中医信息化水平,构建智能名医工作室;并引入循证医学方法,挖掘重大疾病核心证候及方证关联,形成临床诊疗指南。

主要突破: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多方合作,构建了高水平的医教研产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及国际化学术发表阵地,借助“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将《Digital Chinese Medicine》期刊打造成业内高水平学术发表平台。聚焦证候微观化、数字化及病证规范化等核心问题,建立了重大疾病的中医证候模型及多维动态数据集,阐明了中医证候的现代科学内涵。融合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中医诊疗模式智能化,研制与开发中医智能舌象系统、问诊采集系统、智能脉诊仪、中医AI(辅助)诊疗系统,使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更加智能化、客观化。并建立了中医特色诊疗大数据中心,推动了中医诊疗的精准化与智慧化发展。电子病历AI辅助分析系统获2018年智慧医疗创新大赛二等奖。将Meta分析、Quadas评价表等循证医学方法应用到中医诊断领域,阐释了中医血瘀证、痰浊证与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的相关性,开创了中医循证诊断这一新领域。


学科方向3:针灸推拿临床疗效评价与效应机制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岳增辉,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针灸推拿与康复学院院长。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为国家级一流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负责人,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方向带头人,湖南省中医药科技领军人才,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个人,湖南省“225”工程医学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一流课程《刺法灸法学》、《青年红色之旅,湖南艾灸行》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真实世界研究专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神志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科普专家,中华中医药学高素质人才能力提升视听工程项目针灸推拿学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高素质人才能力提升视听工程项目针灸推拿学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项目等评审专家。

主持国家科技部973计划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5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15项;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一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8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副主编“规划教材6部,主编著作10部,发表学术论文 200 篇。

代表性成果:

1艾灸的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等奖,2014

2腧穴配伍创新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级学会二等奖,2021

3针刺缓解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的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国针灸学会,国家级学会二等奖,2024

4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基础研究,中国针灸学会,国家级学会二等奖,2020

代表性研究项目: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腧穴配伍方案优选及效应影响因素研究,起止年月:2014.01-2018.08,资助金额:300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隔药饼灸抑制RhoA/Rock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的研究,起止年月:2019.1-2022.12,资助金额:55万元。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针刺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GABAA-BDNF-TrkB-突触可塑性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起止年月:2017.1-2020.12,资助金额:50万元。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隔药饼灸调控TLR2/4--IRF3/NF-KB信号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机制的研究,起止年月:2013.01-2016.12资助金额:72万元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隔药饼灸抑制TLR4延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的研究起止年月:2009.01-2011.12资助金额:30万元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主要内容、特色: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为重点突破口,研究足阳明经与胃、手厥阴经与心的特异性联系途径与调控机制;选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及消化道胃肠疾病作为主攻方向,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先进手段揭示针灸推拿对各脏腑功能的调整作用,探讨针灸推拿治病的作用机理,以促进针灸推拿临床疗效的提高,推动针灸推拿学传统理论的发展。在国内率先提出“经穴-脏腑肽能神经相关假说”,从外周及中枢对肽能神经在足阳明经与胃相关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研究及分析,从针灸推拿→脑肠肽→细胞膜受体→G蛋白偶联→胞内第二信使→生物学效应等多水平阐明经脉与脏腑联系的通路及物质基础;在全国首次提出构建“艾灸温补理论”,引领了国内外灸法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方向。

主要突破:开展以“经”统率的“纵向”研究(“一经多脏”研究)、以“脏”统率的横向研究(“一脏多经”研究),为临床针灸有效治疗内脏疾病提供了科学证据,揭示针刺体表穴位这种物理刺激可激发机体内部内在的抗病潜能,激活或调节从外周到中枢各个环节,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器官、系统到细胞、受体、细胞核、基因、蛋白质分子等不同层次上,纠正病理紊乱从而缓解或治愈疾病,进而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自身调节的本质、规律和巨大的潜在能力;围绕“艾灸的温热刺激具有温补作用”,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从效应物质、代谢功能、调节途径,初步阐明了艾灸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


学科方向4: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创新药物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王宇红,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中医学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湖南省中药粉体与创新药物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粉体关键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医内科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及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及北京市等多省自然科学基金网络评审专家及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中国未来研究会中药一体化发展分会专家委员会、湖南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精神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湖南省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实验药理分会、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获湖南中医药大学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优秀研究生导师等多项荣誉。

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省部级重点课题等2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持企业委托中药新药研究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三等奖1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51篇,出版专著4本,申报国家专利25项,其中获授权14项。培养硕、博研究生30名。

代表性成果:

1)中医药防治抑郁类疾病的创新体系研究及应用,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4

2)基于海马损伤与保护的抗抑郁机制研究及其应用,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

代表性研究项目:

1)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017ZX09309026,抗抑郁创新中药复方柴金解郁片的临床前研究,2017.01-2020.12399.34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4357,基于WntShh双信号crosstalk介导的AHN受损研究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穿质通路传导障碍机制及左归降糖解郁方干预作用,2022.01-2025.1255万元。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4464,基于KYNFKN双信号通路研究胶质细胞激抑失衡致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海马Quad-Partite突触可塑性损伤机制及中药干预,2019.01-2022.1257万元。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主要内容、特色本方向以治疗中医内科重大疾病的现代中药处方配伍规律、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突破重点,综合运用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与方法,以经典名方和名老中医经验方为前期基础,构建临床效应-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紧密结合的研究模式,注重成果的转化应用,使之成为创新中药研发的技术支撑。主要进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相结合研究、处方配伍规律研究、名老中医专家有效验方的自主研发、特色中药制剂合作开发。为经典名方、名老中医验方等研制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主要突破:获得了第一个超微粉体加工发明专利,创建了第一个超微粉体质量评价体系,出版了第一部中药粉体工程学专著,打造了第一个超微粉体技术平台,创建了第一个中药超微粉体产业化示范工程;率先提出了抑郁类疾病脑郁中医病机新理论,阐释了脑郁瘀、郁病机实质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障碍密切相关,丰富和发展了郁病的气血病机理论,为抑郁类疾病的中医证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针对抑郁症、高血压等内科重大疾病,获得了柴金解郁安神片、天苓降压片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性成果;获批成立了湖南省特色中药制剂创新服务平台、特色中药制剂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以及抑郁类疾病中医药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并与多家医药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进行合作开发、或提供技术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创立抑郁类疾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的示范平台,自主研发系列中药新药,实现了专利成果转化,其中1项获得国家1.1类中药新药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2022LP00625,转让总金额达3500万元)。


学科方向5:重大疾病的中医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孙克伟,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肝病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病联盟专家组副组长,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与高水平重点学科带头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医学学科领军人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名医。一直从事肝病和感染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防治。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11个学术兼职。承担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22项、省部及其他项目47余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8项,执笔或参与编写指南4项,研制中药新药3个,医院制剂4个,获专利7项,发表核心期刊专业论文60余篇。

代表性成果:

12022 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肝衰竭中医辨证新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22017 年湖南省中医药技奖二等奖——“温阳健脾、解毒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3201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补肾解毒法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免疫应答的疗效及相应机制研究

42000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不同程度活血药治疗慢性肝损伤正副效应对比研究

代表性研究项目:

1)“国家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服务能力”科研专项,2100409,中医药防治重症肝炎临床服务能力建设,2014.01-2016.12400万元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肝胆病学)2023.1-2025.12800万元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温法干预改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机制研究,819738332020.01-2023.1256万元

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临床终点事件精准预测体系的建立,2014ZX100050012014.01-2016.1277.5万元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干预作用及其预后的影响”,IDZX20120612012.01-2015.12120万元。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主要内容、特色:以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癌为重点病种,包括①开展中医发病机理与中医药干预机制研究;②提高重点病种的临床诊疗水平,制定相关诊疗规范,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中医药防治肝病的诊疗中心。开创了脾胃病“内病外治”、“内服外治相结合”的防治模式,在外治疗法应用实践中先后提出了“经络-体质中医外治法”、“体质-疾病-内服外治法”、“五运六气中医外治法”、“经络穴位中医外治法”等中医外治法学术观点,并广泛应用到脾胃病科常见病,尤其是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反流病、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明显。团队遵循中医“治病求本”和“未病先防”之原则,长期致力于冠心病动脉斑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性心律失常、慢性心衰、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及中药医防治研究,疗效确切,科室以心脏微创介入诊疗和中医特色治疗为引领,心脏微创诊疗技术居湖南省领先地位。

  主要突破:①创新性提出了肝衰竭“阴阳黄”病证名和“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模式,创制了“凉血解毒化瘀汤”及“温阳解毒化瘀汤”,将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生存率提高了20-30%,疗效居国内领先水平。②开展“补肾解毒法”抗乙肝病毒研究,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免疫学应答疗效(e抗原血清转换)提高20-40%;③开展“疏肝健脾活血通络法”阻断/延缓肝炎慢性化和阻断原发性肝癌发生研究,研制鳖龙软肝片,有效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率。④建立慢性肝病及重症肝病临床研究与管理平台(CR-LF),可动态、全程管理患者,将丰富的临床资料转换为优质的临床科研资源,改变了中医临床研究范式,提高了中医临床研究水平。⑤牵头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制订包括肝衰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等重点病种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路径、推荐意见及指南9项,成为行业标准。⑥创新性提出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夹瘀”的中医病机,首创融温肾暖脾、化瘀止泻为一体的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外治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著。该治疗方案多次在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报告,自2009年开始在全省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并作为临床路径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⑦牵头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制订胃下垂、复发性口腔溃疡等消化疾病的诊疗方案。⑧运用中医“消法”治疗、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以解除脉道狭窄,防止心脏事件发生,创制了冠心消斑胶囊防治冠心病。⑨冠心病心律失常属“心悸”范畴,其常呈阵发性,证似少阳,故以中医“和法”治疗,自拟柴胡三参汤和解定悸治疗心律失常。⑩利用动物、细胞模型,开展中药药效验证及作用机制、中药复方质量控制及血清药物化学分析等研究,同时开展慢性心衰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牵头或参与制订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


学科方向6:优势病种的中医防治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彭清华,男,中共党员,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中药针灸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湖南省225工程医学学科领军人才。兼任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主任,中医药防治眼耳鼻咽喉疾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医药视功能保护与眼病防治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国家中医优势专科的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中医眼科学》、重点专科《眼底病》、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医五官科学》及中医学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和中医学优势特色学科群的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副会长兼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和诊断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眼科分会副会长、第四届全国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委员等。

   曾获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湖南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并被聘为《Digital Chinese Medicine》《东方药膳》等杂志主编,《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杂志副主编,《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等10多家核心期刊的编委和特约审稿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部省级及国家一级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14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2项,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编国家本科规划教材、研究生教材、住院医师规培教材等教材及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毕业的研究生获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1篇。

代表性成果:

1原发性青光眼中医证治研究及创新药物研发与推广应用,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

2湖湘中医眼科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传承与推广,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5

3眼科活血利水法的研究及推广应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1

4密蒙花提取物治疗干眼症的基础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

5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6

6视网膜静脉阻塞关键证候机制与创新诊疗策略研究,中国中西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

7中医诊断标准与辨证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应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3

代表性研究项目:

1)中医智能舌诊系统及数据平台研发与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7YPC1703306201801-202112,资助金额:280

2)青光安Ⅱ号方通过调节TRPV4通道介导视神经压力敏感性抑制RGCs焦亡的机制研究,822745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301-202612,资助金额:52万元

3)密蒙花总黄酮治疗干眼症的拟雄激素效应研究,307728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01-201012,资助金额:30万元

4)基于Wnt/β-catenin的具有青光眼视神经保护作用中药高通量筛选体系的建立及验证,8187449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901-202212,资助金额:61万元

5)基于TGF-β1Bcl-2的抗干眼症中药高通量筛选体系的建立及验证,815740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601-201912,资助金额:57万元

6)基于TGF/Smad3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中药筛选体系的建立及验证,812738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301-201612,资助金额:72万元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主要内容、特色:本方向研究人员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深耕中医优势与特色,继承名老专家的学术经验,主要围绕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进行研究。其中代表性的优势病种包括:五官疾病、妇产科及小儿肺系疾病、皮肤病、骨伤疾病等。主要围绕①中医药防治眼表疾病、青光眼、眼底疾病、鼻咽癌、变态反应性鼻炎等进行研究。探讨了滋阴、益气法对眼底退行性病变,活血利水为主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底出血与渗出性疾病、眼外伤、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恢复,中药黄酮类物质对干眼的作用及机理。②IVF-ET术后安胎的中医临床路径及方案优化;中医药治疗月经不调、宫腔粘连、卵巢早衰等引起不孕病证作用机理研究;卵巢功能保护系列中药临床与实验研究;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指纹变化研究;小儿肺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等。③银屑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治法方药继承创新研究;银屑病个性化综合调治方案研究;银屑病中医流行病学及体质学说研究;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从基因层面研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从非编码RNA-靶基因-细胞因子调控网络的角度研究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银屑病专病制剂开发研究并推广验证应用④促进骨折愈合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研究桃红四物汤原方及主要有效组份促进骨折愈合临床及实验研究;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机制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蠲痹历节清方的机理;防治骨性关节炎机制研究方面,主要研究加味独活寄生合剂的作用机理及分子机制。

主要突破:深入开展优势病种经典理论及经方研究,丰富了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创造性提出中医优势病种的疾病病机与治法,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系列创新药物干预相关疾病,开展创新药物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主要为①揭示了眼底退行性病变以虚为本、虚中夹瘀,且血瘀贯穿始末的病机,研制了滋阴明目丸、益气明目丸。首次提出了眼病水血同治理论,并证实以活血利水法为主、辅以益气是提高青光眼手术后患者视功能、预防术后眼压回升的有效疗法,研制了青光安颗粒。研究发现活血利水治法能促进眼底出血吸收,研制了散血明目片。研制的复明片可有效提高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的视功能。首次提出了鼻咽癌气虚染毒的中医病机和益气解毒治疗法则,并研制了有效方药益气解毒颗粒;提出了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温补肺脾肾治法,并研制了有效药物鼻敏片。②进行宫腔粘连的中医药干预研究,丰富了月经过少“肾虚血瘀”病机和“补肾活血”治则的科学内涵;研究咳嗽变异型哮喘(虚寒型)患儿指纹变化,为CVA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指标;建立了小儿厌食症及泄泻的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药防治小儿脾胃病提供客观评价体系。③提出了新的银屑病中医病因病机:伏邪于络为银屑病发病的基础,气滞血瘀为银屑病发病起始病机,瘀热毒为银屑病发病的核心病机;先后通过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证实了MiRNA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初步构建了银屑病的MiRNAs-易感基因-细胞因子调控网络。④解决桃红四物汤中药复方提取关键有效成分关键问题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为中药复方制剂的工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发现桃红四物汤对能促进血管损伤修复,皮片和皮瓣移植成活率。验证了蠲痹历节清方是通过激活PPARγ,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局部组织炎症反应,为中医清热利湿散瘀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实验依据,使清热利湿散瘀法干预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成为痛风性关节炎新的治疗靶点。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学科网    技术支持:西安恒远翼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