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方向简介

2019年12月04日 23:51  点击:[]

学科方向1:湖湘中医学术传承与经方应用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喻嵘,女,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政治素养高、师德师风良好。为教育部公派留学归国人员,教育部第十届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全国首届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奖、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及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为湖南省自然科学创新群体、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学术方向带头人,湖南省优势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学术方向带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经典与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博士学科点科研基金(博导类)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1项、省厅级重点项目4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源刊4篇,主编和参编著作24部。

代表性成果:2型糖尿病肾病“毒损肾络”病机实质及滋阴益气活血解毒法的干预,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代表性研究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内质网应激-自噬稳态失衡研究糖尿病心肌病“毒损心络”病理机制及滋阴益气活血解毒法的干预作用”81573956,74.34万元,2016.1-2019.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内质网应激的miRNAs调控研究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毒损肾络”病理机制及滋阴益气活血解毒法的干预作用”81273753,72.0万元,2013.1-2016.12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1)主要内容、特色:以湖湘医学名家学术思想为指导,系统整理了湖湘历代名医医案,深入开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系统整理和湖湘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整理和科学实验。围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开展了基于血管生理病理基础的中医药防治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展了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损伤机制及中医药的治疗作用研究。

(2)主要突破:通过对湖湘中医文化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创立了为《中医医案学》《历代名医医案选读》课程体系,为国内首创。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较为完善地构建了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和基于肝病及血管生理病理基础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国内首次培育建立了良好的MKR转基因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小鼠模型;探索基于中医“瘀血阻滞”的关键病机理论,创新性地开展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虚、毒、瘀”中医关键病机、肝病“湿、热、浊、毒”、心脑血管疾病“气虚血瘀”病机的科学内涵研究,提出了“扶正祛邪”的防治理论以及滋阴益气、活血解毒、清热解毒化浊立法组方的治疗方法。

学科方向2:四诊信息规范处理与病证诊断标准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胡志希,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为省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术带头人,省优秀教师,校教学名师,中医诊断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医诊断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疗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基础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182多篇,主编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1本、副主编“十三五”规划教材8本,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成果三等奖1项,湖南省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

代表性成果:

(1)基于微观辨证的冠心病血瘀证敏感指标筛选及病理机制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国家级学会三等奖,2017。

(2)基于微观辨证的冠心病血瘀证生物信息特征研究,湖南省科技厅,湖南省自然科学奖,省部三等奖,2016。

代表性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TGF-β/Smad通路探讨高血压心衰证候本质及心肾纤维化机制,起止年月:2018.01-2021.12,资助金额:55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81373550,基于"以方测证"理论的心衰大鼠模型中医证型研究,起止年月:2014.01-2017.12,资助金额:70万元。

(3)国家973计划中医证候临床辨证的基础研究项目子课题合作项目,项目批准号:2014CB542901,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证依据诊断效能评估与验证研究,起止年月:2016.10-2017.12,资助金额:7.5万元。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主要内容、特色:利用现代化技术展开中医诊法客观指标及自动分析研究,主要致力于中医诊断信息获取的方法、智能辅助决策方法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展中医信息标准、中医知识本体、中医信息模型等研究,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问诊系统、闻诊系统、舌诊系统、脉诊系统、中医电子病历、中医临床智能决策支持等相关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应用现代临床检测及实验分析技术,深层次、多指标地研究中医辨证规律,生物学基础研究,以阐明中医证候本质,建立证候诊断标准。用计量医学的方法和手段,紧扣中医病证特点,开展中医计量诊断研究。

主要突破:理论上创新性提出“证候层次”、“病态链”等病证概念,构建了多层次、多维、立体的中医计量诊断体系。提出了“数字中医药”的概念,成立了“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开发了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已在31所医疗机构、教学单位推广应用。电子病历AI辅助分析系统获2018年智慧医疗创新大赛二等奖。成功申报全英文期刊Digital Chinese Medicine,成为国内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家全英文期刊获此计划中D类项目的申报单位。将Meta分析、Quadas评价表等循证医学方法应用到中医诊断领域,阐释了中医血瘀证、痰浊证与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的相关性,开创了中医循证诊断这一新领域。首次提出并论证中医“心血瘀证”的遗传特征;建立了7类证候的Fisher判别函数及高脂血症痰瘀辨证和心病气血证候的鉴别诊断指数表。

学科方向3:经脉-脏腑相关规律及针灸推拿治病作用机理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岳增辉教授

李江山教授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1)主要内容、特色: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为重点突破口,研究足阳明经与胃、手厥阴经与心的特异性联系途径与调控机制;选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及消化道胃肠疾病作为主攻方向,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先进手段揭示针灸推拿对各脏腑功能的调整作用,探讨针灸推拿治病的作用机理,以促进针灸推拿临床疗效的提高,推动针灸推拿学传统理论的发展。在国内率先提出“经穴-脏腑肽能神经相关假说”,从外周及中枢对肽能神经在足阳明经与胃相关中的作用进行了全面研究及分析,从针灸推拿→脑肠肽→细胞膜受体→G蛋白偶联→胞内第二信使→生物学效应等多水平阐明经脉与脏腑联系的通路及物质基础;在全国首次提出构建“艾灸温补理论”,引领了国内外灸法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方向。

(2)主要突破:开展以“经”统率的“纵向”研究(“一经多脏”研究)、以“脏”统率的横向研究(“一脏多经”研究),为临床针灸有效治疗内脏疾病提供了科学证据,揭示针刺体表穴位这种物理刺激可激发机体内部内在的抗病潜能,激活或调节从外周到中枢各个环节,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器官、系统到细胞、受体、细胞核、基因、蛋白质分子等不同层次上,纠正病理紊乱从而缓解或治愈疾病,进而揭示了人体生命活动自身调节的本质、规律和巨大的潜在能力;围绕“艾灸的温热刺激具有温补作用”,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从效应物质、代谢功能、调节途径,初步阐明了艾灸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

学科方向4:中医药防治心脑病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陈新宇教授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1)主要内容、特色:本方向以中医药防治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慢性心衰和脑血管疾病及神经介入术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等研究为主。①进一步完善“缺血性中风中医诊疗方案”和“神经介入术后再狭窄、脑出血、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的中医药防治综合方案”,为省内及全国中医药治疗提供标准化方案;②深入探讨中医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及高血压血管重塑的作用机理及效应物质,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相关病证提供科学依据和药物支持;③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研究载体,系统探讨养阴柔肝、化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病的分子疗效机理;系统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高血压系列中药临床与实验研究。

(2)主要突破:①进行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冠心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基础研究,丰富了冠心病“气虚血瘀”病机和“益气活血”治则的科学内涵。②系统地进行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高血压系列中药临床与实验研究,有望打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缺乏有效可重复的中成药的困境。③首次建立了中医特色的脑发育学说,全面揭示了益气活血中药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与突触连接的分子机制。④研究制定了“冠心病、高脂血症(血浊)、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诊疗方案与疗效评价体系”和“神经介入术后再狭窄、脑出血、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的中医药防治综合方案”,在全国推广。

学科方向5:中医药防治肝脾病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孙克伟,男,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肝病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肝病联盟专家组副组长,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与重点学科、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室主任和带头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届名医。一直从事肝病和感染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的研究。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9个学术兼职。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省部及其他项目47余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7项,研制中药新药2个,医院制剂4个,获专利7项,发表核心期刊专业论文50余篇。政治觉悟高,医德医风高尚,教书育人,以身作则。

代表性成果:

2013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补肾解毒法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免疫应答的疗效及相应机制研究

代表性科研项目:

(1)“国家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服务能力”科研专项,2100409,中医药防治重症肝炎临床服务能力建设,2014.01-2016.12,800万元;

(2)“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4ZX10005001,中医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研究,2014.01-2016.12,77.5万元。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1)主要内容、特色:以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以及原发性肝癌和功能性胃肠病、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等为重点病种。包括①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慢性重型肝炎)中医发病机理与中医药防治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发病机理与中医药防治研究,原发性肝癌中医发病机理与中医药防治研究;②从脑-肠轴不同层面研究中医脾肾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理及四神丸的作用机制,从胃肠动力障碍角度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及疏肝健脾法的作用机制;③提高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水平,制定诊疗规范,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中医药防治肝脾病诊疗中心。

(2)主要突破:①建立了慢性肝病的临床研究和随访平台,创新与发展了中医临床研究模式。②以学科牵头、全国13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联合开展的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研究,形成的《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诊疗方案》,已经过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的专家论证,将成为中医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国家标准。③率先提出慢加急性肝衰竭阳黄-阴阳黄-阴黄辨证论治新模式和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免疫辨证方法,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生存率和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分别提高了20-30%和10-20%,疗效居国内领先水平。④联合企业打造了第一个以中药为主的消化道药物研究技术平台,直接推动了汉森企业上市,开辟了功能性胃肠疾病“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⑤建立并完善肝脾相关的“脑-肠轴”假说,揭示了“肝脾相关”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经方验方防治脾胃病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学科方向6: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王宇红,女,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担任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粉体与创新药物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副处长,中医内科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及成果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南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精神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实验药理分会、亚健康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973”项目、国家十五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主持企业委托中药新药研究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三等奖1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2015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2014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论文150篇。申报专利18项,获授权11项。近五年培养硕博研究生20名。政治立场坚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同事,关爱学生,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

代表性成果:

(1)基于海马损伤与保护的抗抑郁机制研究及其应用,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

(2)毒性中药马钱子等粉体的标准化与毒效关系研究,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3年

代表性科研项目:

(1)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017ZX09309026,抗抑郁创新中药“复方柴金解郁片”的临床前研究,2017.01-2020.12,399.34万元;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573965,基于Glu-mGluR2/3介导的海马NVU联动损伤研究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发病机制及中药干预,2016.01-2019.12,72万元。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3578,基于NR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虚、瘀、郁”状态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海马损伤的机制及中药干预,2014.01-2017.12,65万元。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1)主要内容、特色:本方向以“治疗中医内科重大疾病的现代中药处方配伍规律、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为突破重点,综合运用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等技术与方法,以名老中医专家有效验方为前期基础,构建“临床效应-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紧密结合的研究模式,注重成果的转化应用,使之成为创新中药研发的技术支撑。主要进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相结合研究、处方配伍规律研究、名老中医专家有效验方的自主研发、特色中药制剂合作开发。为经典名方、名老中医验方等研制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2)主要突破:①获得了第一个超微粉体加工发明专利;②创建了第一个超微粉体质量评价体系;③出版了第一部中药粉体工程学专著;④打造了第一个超微粉体技术平台;⑤创建了第一个中药超微粉体产业化示范工程;⑥针对高血压、冠心病、抑郁症等内科重大疾病,获得了复方钩藤降压胶囊、降脂消斑片、智清胶囊、双黄花胶囊等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性成果;⑦获批成立了首家湖南省特色中药制剂创新服务平台以及特色中药制剂湖南省工程实验室,并与10余家医药企业、科研院所、部分高校,进行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或提供技术服务,合作项目28项,合计金额1223.4万元。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科方向7:中医调经助孕与小儿肺系疾病诊疗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王孟清,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第六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等儿科分会副会长,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带头人。从事儿科教学、临床、科研工作35年,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主持制定全国第五批优势病种小儿尿频临床路径,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课题10余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主编参编规划教材、著作36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代表性成果:

(1)清热宣肺化痰法防治病毒诱发儿童哮喘的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3年

(2)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系列研究及开发应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8年

(3)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的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5年

(4)清热宣肺化痰法防治病毒诱发儿童哮喘的研究,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2008年

(5)“肺卫证”与肺相关生物活性物质关系的研究,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2009年

代表性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4368,基于RSV诱导的树突细胞自噬研究哮喘“伏痰”发生发展机制及五虎汤的干预作用,2018.1-2021.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2406,五虎汤对婴幼儿哮喘树突细胞共刺激分子的调节作用,2006.1-2008.12。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1)主要内容、特色:IVF-ET术后安胎的中医临床路径及方案优化;中医药治疗月经不调、宫腔粘连、卵巢早衰等引起不孕病证作用机理研究;卵巢功能保护系列中药临床与实验研究;从细胞自噬、信号转导通路等角度研究哮喘伏痰形成的机理及五虎汤、咳喘宁的作用机制;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指纹变化研究;小儿肺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儿童感染后慢性咳嗽中医发病机理及小儿久咳合剂的作用机制;小儿厌食症、小儿腹泻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中医体质学说在小儿热性惊厥、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相关疾病中的影响作用及干预研究;小儿热性惊厥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外治法在小儿常见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2)主要突破:①进行的宫腔粘连的中医药干预研究,丰富了月经过少“肾虚血瘀”病机和“补肾活血”治则的科学内涵。②系统地进行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卵巢系列中药药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③首次建立了“时空论”,全面揭示了补肾活血中药促进子宫内膜增长、增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分子机制。④牵头修订制定了“经前期紧张综合证”的中医诊疗方案与疗效评价体系”,参与异位妊娠中医临床路径的制定,并在全国推广。⑤成功申报国家级中医妇科区域中心。⑥研究信号转导途径在病毒触发伏痰引起哮喘发作中的作用,揭示了中医药防治病毒诱发哮喘机理研究新靶点,为从减少伏痰形成角度研究中医化痰法提供了线索。⑦研究咳嗽变异型哮喘(虚寒型)患儿指纹变化,为CVA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指标。⑧建立了小儿厌食症及泄泻的中医辨证体系,为中医药防治小儿脾胃病提供客观评价体系。

学科方向8:外科疑难病中医药防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杨志波,男,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该同志思想政治觉悟高,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上进,遵纪守法,医德医风良好,乐为人师,口传身授,以身作则,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已培养硕士研究生68人,博士研究生9人,博士后2人,现在读硕士16人,博士3人。在国内科技论文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3篇,主编学术专著17部,副主编8部,参编11部;主持完成及在研国家级、省级课题16项;获得湖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共13项。

代表性成果:

(1)中医皮肤性病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二等奖,2017年

(2)局限性慢性湿疹喷涂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5年

代表性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miRNA与寻常型银屑病易感基因的相关性研究及竹黄颗粒对其的干预作用”,项目编号:81273769,2013-2016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银屑病miRNA-易感基因-细胞因子网络构建及竹黄颗粒的干预”,项目编号:81573985,2015-201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项目“发蛀脱发/风热疮/顽湿聚结/阴部热疮/风瘙痒/扁瘊/白驳风/瓜藤缠等8个病种修订”,2015年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1)主要内容、特色:①银屑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治法方药继承创新研究;②银屑病个性化综合调治方案研究;③银屑病中医流行病学及体质学说研究;④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⑤从基因层面研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⑥从非编码RNA-靶基因-细胞因子调控网络的角度研究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⑦银屑病专病制剂开发研究并推广验证应用;⑧天马颗粒剂治疗直肠癌、枳实通降颗粒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⑨黄芪解毒汤对乳腺癌复发转移作用分子机理及物质基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通过中医名家学术经验整理和研究,先后推出30余本“当代中皮肤科临床家丛书”,系统总结了全国30余位中医皮肤科临床专家的学术经验。着力于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通过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平台发布了银屑病(白疕)的专家共识,指导中医皮肤科临床。对院内制剂“竹黄颗粒剂”疗效、降低复发率、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并从非编码RNA-靶基因-细胞因子调控网络的角度研究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了从湿、毒、瘀治疗直肠癌的中医治法。创新性地提出了疏肝理气、益气解毒治疗乳腺癌的治疗方法。

(2)主要突破:提出了新的银屑病中医病因病机:伏邪于络为银屑病发病的基础,气滞血瘀为银屑病发病起始病机,瘀热毒为银屑病发病的核心病机。基础研究突破:先后通过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证实了MiRNA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初步构建了银屑病的MiRNAs-易感基因-细胞因子调控网络,证实竹黄颗粒剂通过干预该调控网络治疗银屑病,从基因角度探讨竹黄颗粒剂治疗银屑病的起效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为中医药防治银屑病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为提高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疗效寻求新的途径。揭示了黄芪解毒汤干预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机理及配伍规律。揭示了天马颗粒剂治疗直肠癌、枳实通降颗粒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作用机理。

学科方向9:中医药防治五官疾病的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彭清华,男,中共党员,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该同志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勤奋刻苦,治学严谨,求真务实,有强烈的献身精神和创新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湖南省研究生培养优秀指导教师。兼任国家眼底病中医医疗中心主任,中医药防治五官科疾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眼科学》、重点专科《眼底病》、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医五官科学》及中医学一级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225工程医学学科领军人才。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副会长兼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眼科分会副会长。

曾获获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并被聘为《Digital Chinese Medicine》《东方药膳》《数字中医药与诊断》杂志主编,《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和《中医眼耳鼻喉杂志》副主编,《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等10多家核心期刊的编委和特约审稿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40余项,获部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国家本科规划教材、研究生教材等教材及专著26本,发表论文400余篇。

代表性成果:

湖湘中医眼科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传承与推广,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

代表性科研项目:

(1)中医智能舌诊系统及数据平台研发与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2017YPC1703306,201801-202112。

(2)基于TGF-B1和Bcl-2的抗干眼症中药高通量筛选体系的建立及验证8157403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601-201912。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1)主要内容、特色:建设期间内,本学科研究人员主要围绕中医药防治眼表疾病、青光眼、眼底疾病、鼻咽癌、变态反应性鼻炎等进行研究。探讨了滋阴、益气法对眼底退行性病变,活血利水为主、辅以益气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活血利水法对眼底出血性疾病,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对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功能恢复,中药黄酮类物质对干眼的作用及机理。探讨了鼻咽癌患者的体质特征,益气解毒法对鼻咽癌前病变进行阻断性治疗和鼻咽癌患者疗后的康复治疗,以及鼻咽癌的辅助放疗效应及机理;从鼻变态反应的免疫机制失衡与中医脏腑功能失调的关系方面对变态反应性鼻炎开展研究,以益气温阳法、清热凉血法对寒、热证变态反应性鼻炎进行治疗。

(2)主要突破:揭示了眼底退行性病变以虚为本、虚中夹瘀,且血瘀贯穿始末的病机,研制了滋阴明目丸、益气明目丸。首次提出了眼科水血同治,并证实以活血利水法为主、辅以益气是提高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后患者视功能、预防术后眼压回升的有效疗法,研制了青光安颗粒。研究发现活血利水治法能促进眼底出血吸收,研制了散血明目片。研制的复明片可有效提高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的视功能。首次提出了鼻咽癌气虚染毒的中医病机和益气解毒治疗法则,并研制了有效方药益气解毒颗粒;提出了变态反应性鼻炎的温补肺脾肾治法,并研制了有效药物鼻敏片。

学科方向10:中医诊治骨伤疾病的研究

一、学科带头人

熊辉,男,湖南益阳人,中共党员,医学博士,骨伤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医院协会常务理事、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骨伤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中医专业教指委委员,全国中医药高教学会理事。担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副主编,兼任《中医正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等多家专业杂志学术委员、编委,为省、部级科技评审专家库成员,湖南省高层次卫生“225”工程人才队伍学科带头人。

从事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三十余年,临床擅长急、慢性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疾病的中西医诊疗,科研以“中医筋伤与骨病防治的临床应用基础”为研究方向,所带领的团队从细胞分子水平,在中医药干预骨折愈合、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机理等领域,开展多项基于细胞信号转导通道的临床与临床应用基础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参编《临床常见病中医特色疗法》、《骨伤病名家医案妙方解析》等专著10余部,获得省级成果奖3项,厅级成果奖2项以及多项专业学会奖励。

代表性成果:

桃红四物汤原方及主要有效组份促进骨折愈合临床及实验研究(证书号:20164183-J3-218-R01),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16

代表性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TLR4/NF-KB信号通路的蠲痹历节清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机制研究”(81574005),2016。

二、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和取得的主要突破

(1)主要内容、特色:本方向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促进骨折愈合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研究桃红四物汤原方及主要有效组份促进骨折愈合临床及实验研究;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机制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蠲痹历节清方的机理;在防治骨性关节炎机制研究方面,主要研究加味独活寄生合剂的作用机理及分子机制。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并结合湖南本地学术特色和临床特点,主要以骨、关节、肌肉、韧带和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疾病为研究对象,特别是以本学科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治和预防工作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为重点。

(2)主要突破:解决桃红四物汤中药复方提取关键有效成分关键问题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为中药复方制剂的工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发现桃红四物汤对能促进血管损伤修复,皮片和皮瓣移植成活率。验证了蠲痹历节清方是通过激活PPARγ,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从而影响痛风性关节炎模型的局部组织炎症反应,为中医清热利湿散瘀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提供实验依据,使清热利湿散瘀法干预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成为痛风性关节炎新的治疗靶点。阐明了“虚、瘀、毒”病机状态下兔膝骨关节炎经典通路(Wnt 通路)中的信号因子激活与抑制,从而导致膝骨关节炎的发生的分子机制,为补肾活血、祛痹止痛法类中药干预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为骨性关节炎“虚、瘀、毒”病机的理论认识提供科学依据。附属医院根据古代经典名方及医院经验方自行研制的消炎散、生肌橡皮膏、伤科膏药、三七胶囊、活血安痛酒、金刚健骨片、海马全蝎丸、伤速康巴布剂、复骨健步片、加味独活寄生合剂、桃红四物液、续筋接骨液、丹紫康膝丸等药物,临床疗效显著。

关闭

版权所有: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学科网    技术支持:西安恒远翼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