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学科创建于1960年,是全国首批中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首个中医诊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2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有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眼科学、针灸学、中医肝胆病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肛肠病学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2018年学科建设成为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获批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中医学优势特色学科群入选湖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群,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科获评B等。学科为中医诊断学教育部课程联盟理事长单位,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诊断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妇科分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诊断信息分会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神志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9个国家级学会会长单位。
学科柔性聘任50名国内外高水平特聘教师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并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学科拥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3人,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芙蓉学者5人,芙蓉教学名师2人,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科技创新研究群体2个、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高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2个。
学科建设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各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学生竞赛、教学比赛屡摘佳绩,获教育部全国中医临床技能大赛团体金奖,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二等奖,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各1人。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学科培养有李灿东、刘红宁等面向行业的领军人才。
学科创立了证素辨证、微观辨证、主诉辨证、专科辨证、计量诊断方法,牵头制定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等国家标准并获多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药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专利奖一等奖,超微中药累计销售总额达10多亿元。学科建设有中药粉体与创新药物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粉体关键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个体化诊疗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医内科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及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药粉体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平台53个。
学科“十四五”以来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实现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区域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大项目的突破,其中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创新研究重点支持项目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级“三大奖”和国家级学会科研奖励42项,其中一等奖9项。高水平论文发表呈持续走高趋势,2020年以来,SCI论文数量增长2倍以上。医教研产深度融合,自主研发的中药临床试验创新药“柴金解郁安神片”成功转化,转让金额达3500万元。2018年创刊英文期刊《Digital Chinese Medicine》,成功入选CSCD核心库。
学科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战略政策,利用医学专业特长和中医药学科优势,切实助力国家健康事业发展。学科指导成立中西医结合防控近视公益服务团队“瞳光青年志愿者”,打造基层儿童青少年健康管理新模式,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形成“青年讲师团”“湖湘中医文化宣讲团”标志性名片,在校园、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传播中医五脏养生、传统功法保健、传统文化与中医、24节气养生等中医药文化和养生知识,受到社会广泛好评。